风光摄影是用镜头捕捉自然之美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许多人第一次拿起相机时,总会对着远处的山峦或晚霞按下快门——这其实就是最原始的风光摄影,但真正的风光摄影远不止“拍风景”这么简单,比如在青海湖边拍摄时,如果只盯着湖面,画面会显得单调;但若等待一群候鸟掠过水面,瞬间就有了生命力,关键在于观察自然中动态与静态的交织,就像厨师不会只关注食材本身,而是思考如何用火候激发出它们的灵魂。
光线是风光摄影的隐形画笔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在日出前就架好三脚架?因为清晨的“魔术光线”能让平庸的场景焕发神采,去年在黄山拍摄时,我遇到一位老摄影师,他指着云海说:“你看现在太阳角度是45度,岩石的阴影刚好能勾勒出层次,但再过半小时就成‘平铺直叙’了。”这就像煮溏心蛋,差10秒火候就天差地别,遇到阴天也别急着收器材,漫射光反而适合表现柔和的森林雾气,关键是要读懂光线的“脾气”。
构图决定了画面的呼吸感
新手常犯的错误是把地平线放在画面正中间,这就像唱歌永远卡在同一个音高,有次在坝上草原,我让学生用三分法构图:让草原占2/3,天空留1/3,突然画面就有了轻重缓急,更进阶的玩法是寻找“引导线”,比如利用蜿蜒的河流或成排的树木,它们就像导游的手势,不知不觉把观众视线引向远方雪山,好的构图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,而不是做数学题。
器材选择要服从拍摄需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有人问:“拍风光必须用全画幅相机吗?”这就像问“切菜必须用日本刀”,在冰岛拍极光时,我的备用机是半画幅,但配合大光圈镜头照样出片,反倒是三脚架和滤镜这些“配角”更重要——没有稳固的支撑,长曝光下的瀑布就像融化的冰淇淋,最近有个朋友用手机拍出了获奖作品,秘诀是他发现了手机超广角的独特变形效果,器材只是工具,就像写字,有人用钢笔能写书法,有人用圆珠笔也能画出灵魂。
后期处理是二次创作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人说“直出才是真实”,但暗房时代的大师们早就用遮挡法调整局部曝光了,去年处理一张沙漠照片时,我发现RAW格式保留的暗部细节,就像考古学家用毛刷慢慢拂去陶器上的尘土,但过度锐化或饱和度的滥用,会把照片变成廉价的旅游明信片,有个诀窍:调整完参数后离开电脑喝杯茶,回来用新鲜眼光再看,往往能发现不自然的处理痕迹,后期应该像给素颜略施粉黛,而不是整容换脸。


 FireflyDance
 FireflyDanc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