报名时总能看到不同价位的班型,有的机构把基础构图课和暗房技术打包成"入门套餐",而高端班则包含商业静物布光实战,去年有个学生拿着3万块的课程表问我:"老师,为什么教打光的课时比外拍还多?"其实这就像学做菜,炒青菜和雕萝卜花的成本本来就不一样——静物摄影需要租用专业影棚,灯光设备每小时的租金可能比相机还贵。
学费差异背后藏着哪些硬件门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两家机构同样教人像摄影,A校用常亮灯配反光板,B校却标配Profoto闪光灯系统,有学员抱怨:"不就是按个快门吗?"这好比用电磁炉和米其林灶台煎牛排,前者能熟,后者能控制每块肌肉的焦化层,真正烧钱的是那些不起眼的细节:中画幅相机体验课要均摊设备折旧费,电脑修图室的苹果显示器两年就要更换一批。
外拍实践如何影响最终报价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某次带学生去废弃工厂拍工业风,有个姑娘突然问:"为什么这次要比棚拍贵200块?"答案藏在面包车后备箱里:防尘罩、脚手架、LED补光棒,这些都得跟着爬铁楼梯,更别说要提前给场地管理方塞红包,毕竟谁都不想拍到一半被保安赶走,有经验的老师还会准备医用冰袋——去年夏天就有学生中暑,救护车一来全组拍摄计划泡汤。
隐性成本比明码标价更值得警惕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表格里写着"赠送PS调色课",结果第一节课就要学生自购价值800元的插件;号称包教包会的机构,结业时却推销上万元的"考官关系课",这就像买咖啡机不告诉你要用特定胶囊,等机器到家才发现耗材才是无底洞,去年某机构甚至把模特费用拆分成"服装造型费""化妆劳务费"另收,活生生把3980的课程堆到7000多。
教学成果是否真与学费成正比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遇到过最讽刺的情况:某高价班学生用着哈苏拍出来的作业,还不如隔壁班用二手5D3的生动,问题出在课程设计——有的老师把时间都花在演示昂贵器材上,却忘了教学生怎么观察地铁站里转瞬即逝的光影,就像米其林大厨教家常菜,食材成本堆得再高,也不如菜市场大妈那手控火绝活来得实在。


 Brave勇敢者
 Brave勇敢者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