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学手机拍照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你需要了解手机摄像头的特性
很多人以为手机和相机差不多,按下快门就能出片,其实差别很大,手机传感器小,进光量有限,暗光环境下容易拍出模糊的噪点片,比如傍晚拍街景,直接打开默认模式,画面可能一片灰暗,这时候要主动寻找光源,比如路灯、橱窗,让它们成为画面的视觉支点,别急着用数码变焦——放大两倍后画质往往崩得没法看,不如后期裁剪。
构图决定了照片的呼吸感
为什么同样的场景,别人拍出来像杂志大片,你的却像随手打卡?关键在构图,试着想象画面被横竖各两条线分成九宫格,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(比如人像的眼睛、建筑的尖顶),瞬间就有了重点,遇到对称场景,比如长廊、倒影,大胆把主体放在正中间,强迫症式的对称反而会带来视觉舒适,别忘了留白——天空占三分之一,地面占三分之二,这种经典比例永远不会出错。
手动模式不是摆设
自动模式确实方便,但遇到特殊场景就力不从心,比如拍落日,手机经常把天空拍成惨白,这时候点开专业模式,把EV(曝光补偿)拉到-1,天空的云层细节马上就回来了,还有对焦锁定——长按屏幕3秒,对焦框出现小太阳图标时,上下滑动能单独调节明暗,拍逆光人像时特别管用,这些功能就像炒菜时的火候开关,该大火爆炒时别用温水煮。
后期是第二次创作
直出照片就像没化妆的素颜,后期则是锦上添花,但别一上来就狂拉饱和度——先裁掉杂乱的背景,再微调对比度让画面"立起来",阴影部分提亮20%,高光压暗15%,这种细微调整比套滤镜高级得多,如果拍美食,适当增加锐化能让菜品的纹理跳出来;而人像照片记得局部降低橙色饱和度,皮肤会显得更通透,修图不是造假,是还原你当时看到的感动。
观察比技术更重要
最后要打破一个迷思:好设备不等于好照片,清晨的侧光、雨后的反光路面、行人突然的回头,这些瞬间用千元机也能出片,试着每天找三个值得拍的细节——剥落的墙漆、咖啡杯的光影、老人手上的皱纹,手机摄影真正的门槛,是你有没有持续观察世界的耐心,下次看到有趣的光影,别急着翻参数,先问自己:这个画面最打动我的部分在哪里?


 时光留下痕迹
 时光留下痕迹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