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是用光线作画的过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举着相机以为按下快门就是摄影,这就像拿着毛笔不等于会书法,去年冬天我在长白山拍雾凇,零下20℃的环境里,调整了七次曝光参数才捕捉到树枝上冰晶的星芒效果,真正的摄影需要控制光圈像调节水龙头,让光线像颜料般精准落在传感器上,有位新手问我为什么他拍的雪景总发灰,其实就像煮面条不控火候——过曝的雪地会失去细节,欠曝则像没煮熟的面条夹生。
静态照片是凝固的时空切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上个月在菜市场遇见个有趣场景:鱼贩挥刀的瞬间,飞溅的水珠在晨光中形成银色弧线,用1/8000秒快门定格的这个画面,比视频更能让人凝视细节,这就像看菜谱照片比看烹饪视频更容易记住摆盘方式,但要注意,高速快门并非万能钥匙,拍咖啡馆慵懒氛围时,我反而会故意保留1/15秒的手震模糊,就像炖汤需要文火慢熬。
动态影像本质是连续决策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婚礼跟拍时,我常提醒新人别被抖音运镜带偏,有个案例:新郎推门瞬间,用稳定器做Z轴平移时,突然有鸽子从窗外闯入,这时要像炒菜颠勺般迅速调整构图,把突发状况变成点睛之笔,视频不是单纯记录,每秒24帧都在做选择题,就像你无法同时用广角拍全景又用长焦抓特写,上周拍美食纪录片时,我就为是否该中断拍摄补光纠结了三次。
设备是筷子也是枷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用哈苏拍外卖的土豪,也见过用手机获摄影奖的厨师,去年帮餐厅拍菜单,主厨坚持要用微距镜头表现牛排纹理,结果油花反光毁了构图,后来改用标准镜头后退两步,反而拍出了铸铁锅的烟火气,这就像给你米其林厨具也未必能超越路边摊的火候,关键在理解工具特性,我的富士相机有个胶片模拟模式,但拍儿童生日会时,永远比不上老式胶片机漏光带来的意外惊喜。
创作意图决定表现形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次客户要求把产品视频拍成"电影感",结果发现他真正需要的是能突出功能的60帧慢动作,这就像要求川菜师傅做刺身,本质是沟通偏差,现在我都会先带客户看样片:想要纪录片式的跟拍?还是TVC式的分镜?上周拍陶艺工作室,最终用120张照片合成的延时视频,反而比4K素材更能展现泥土在指间流动的韵律,形式永远服务于你想端给观众的那盘菜。


 MountainPeakAdventure
 MountainPeakAdventur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