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云摄影工作室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光线决定了照片的情绪基调
为什么同样的场景,早晨拍出来温柔,中午拍出来却像审讯记录?关键在于光线角度,清晨的斜射光会在人脸轮廓上描出金边,而正午的硬光从头顶直劈下来,眼窝和鼻翼下方会形成难看的"骷髅阴影",上周给新婚夫妇拍外景,特意把拍摄时间改到下午四点,让阳光从侧后方45度角打过来,新娘的发丝在逆光中变成半透明的金线,这个细节让整套婚纱照有了呼吸感。
快门速度是凝固时间的魔法
拍孩子踢足球总糊成一片?别急着怪相机,先看看快门是否低于1/500秒,但有个反常识的现象:有时候故意调慢快门反而能拍出动态美,上个月拍茶艺师沏茶,用1/15秒的快门让水流拉出丝绸般的轨迹,而持壶的手因为保持稳定依然清晰,这就像煮汤时文火慢炖才能逼出真味,快门速度本质是摄影师对时间的烹调方式。
构图需要制造视觉冲突
总有人问"为什么我拍的风景像明信片却不好看",问题可能出在太追求完美平衡,上周在古镇拍老茶馆,故意把茶壶放在画面左下角,让右上角留出大片斑驳的白墙,这种刻意的失衡反而让观众视线在画面上来回游走,墙面的裂纹和壶嘴的热气形成了有趣的对话,好照片应该像有趣的聊天,要有停顿和悬念。
后期修图是第二次创作
客户常抱怨:"原片颜色灰蒙蒙的",其实RAW格式就像生米,前期拍摄确保米粒完整(细节保留),后期才是煮饭的火候控制,上周处理一组秋景,发现提高橙色明度同时压低蓝色饱和度,枫叶会从画面里跳出来,这种局部调整就像炒菜时单独给某种食材调味,但要注意,过度锐化会让照片像涂了劣质粉底,皮肤纹理都变成钢丝球。
器材选择要匹配拍摄场景
用全画幅相机拍美食特写可能适得其反,上周拍手工拉面,换上残幅相机配60mm微距镜头,面团的气孔和面粉颗粒突然有了雕塑感,这就像用斩骨刀切生鱼片,不是刀不好,是用错了场合,但别陷入器材焦虑,工作室的备用机是十年前的型号,配合适的灯光依然能出片——毕竟没人会问小提琴手用多贵的琴弓。


 ForestBreezeJoy
 ForestBreezeJoy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