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视摄影师需要掌握光影造型技巧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以为打灯就是让画面变亮,其实这是最基础的误解,真正考验功力的是用光线讲故事——比如拍摄悬疑片时,我会故意在演员脸上制造30%面积的阴影,让观众潜意识里觉得"这人可能藏着秘密",有一次拍夜戏,主光明明是从窗户进来的月光,但实际用了1200W的LED灯加蓝色滤纸,距离演员五米斜侧打光,地面还要用黑色吸光布吃掉多余反光,这种"造假"恰恰是为了还原人眼在月光下的真实视觉感受,摄影就是用技术手段欺骗观众的眼睛。
导演组会要求你完成不可能视角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"能不能让这个镜头看起来像从蚂蚁视角看高跟鞋?"这种需求在片场经常出现,上周我们就用上了改装过的GoPro,把它粘在特制滑轨上贴着地面移动,后期再配合CGI擦除设备痕迹,更夸张的是有次拍车祸戏,为了模拟挡风玻璃破碎的瞬间视角,我们把摄影机装在即将被撞碎的假玻璃后面,用远程触发快门——这个镜头前后NG了17次,报废了20块定制玻璃,影视摄影就是不断在物理限制和技术可能之间走钢丝。
后期调色能改变影片基因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你以为《银翼杀手2049》的橙色雾霾是实拍效果?其实90%靠达芬奇调色台硬拉出来的,有次我们拍年代戏,素材因为阴天显得灰蒙蒙,后期用LUT预设把高光往奶白色偏移,中间调加青,突然就有了老照片的质感,但调色就像煮汤加盐——昨天有个镜头调过头,演员的肤色看起来像得了黄疸病,不得不回片场补拍特写,前期拍摄是收集颜料,后期才是真正画画。
器材选择比谈恋爱还纠结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用ARRI还是RED?这个问题好比问"法拉利和保时捷哪个更配牛仔裤",拍运动镜头时我偏爱RED的轻量化,但遇到暗光环境,ARRI的宽容度能救回大量细节,上个月拍地下车库戏,监制坚持要用变形宽银幕镜头,结果发现车库层高不够,最终改用Super35画幅加后期裁切,最荒唐的是有次因为太执着于某款镜头,整个剧组等了三小时快递——拆开发现滤镜口径不匹配,最后还是用电工胶带硬缠上去拍的,器材永远是为创意服务的工具,别本末倒置。


 Star闪耀
 Star闪耀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