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展图片如何选择主题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许多观众走进展厅时,常被五花八门的作品晃花了眼,其实主题就像煮汤的底料——街头纪实是麻辣锅底,风光摄影则是老火靓汤,去年在平遥展出的《市井温度》系列,摄影师用20张菜市场特写拼出生活脉络:鱼鳞反光的蓝色与辣椒的红色形成撞色,潮湿的地面倒映着摊主皱纹里的晨光,这种主题的凝聚力,能让单张照片在组图中产生1+1>2的效果,若纠结于"拍什么",不妨先问自己:最想留住哪个瞬间的情绪?
光线怎样塑造图片层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看过用手电筒照透橘子瓣的经验吗?摄影用光同样讲究"透"与"藏",某次展览中有张沙漠驼队作品,夕阳在沙丘背面切出锐利的阴影线,而骆驼腹部却保留着羊毛的绒感,这种"亮部不过曝,暗部不死黑"的平衡,需要像烤面包那样掌握火候——清晨的侧光适合表现纹理,正午顶光能制造戏剧性剪影,遇到阴天怎么办?试试把云层当成巨型柔光箱,拍人像时能获得婴儿肌肤般的柔和过渡。
构图如何引导观众视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照片让人一眼盯住某个角落?这就像布置客厅时,总要把最贵的花瓶放在视线通路上,曾有位摄影师用航拍展示梯田,故意把弯道安排在画面右上角的黄金分割点,观众的视线会顺着田埂的弧线滑向远方炊烟,如果拍摄孩子吹泡泡,不妨让泡泡飘在人物视线前方,形成无形的视觉箭头,对角线构图制造动感,框架式构图则像给画面装上画框。
后期处理该把握什么尺度
修图好比给蔬菜焯水——过头了会失去鲜脆感,某次展览争议最大的作品,是把晚霞调成了荧光紫,虽然惊艳却像假花,合理的做法是像《茶马古道》组照那样:只增强雾气的层次感,保留驮马毛色本来的灰黄,当你滑动清晰度滑块时,不妨问问:这个细节在原场景中肉眼可见吗?高光压暗两档,阴影提亮一档,往往比直接套滤镜更能还原现场氛围。
色彩搭配怎样传递情绪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冷色调不等于忧郁,暖色调也未必代表欢快,看过用深蓝色表现咖啡馆温暖的作品吗?关键在于对比——就像在黑咖啡里兑入焦糖色的奶泡,某次展览中的《雨夜便利店》,摄影师用霓虹灯的品红对抗玻璃上的冷青色,反而烘托出都市的烟火气,如果拍摄秋日森林,试着让橘色落叶占据画面30%,剩下的70%留给墨绿松针,这种比例能让温暖感更显珍贵。


 OceanWaveDream
 OceanWaveDream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