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师作品文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光线决定了画面的情绪基调
为什么有些照片让人感觉温暖,有些却透着冷冽?关键在于光线的运用,正午的硬光会在人物脸上投下生硬的阴影,这时可以尝试让模特背对太阳,用反光板补光;而黄昏的柔光则像融化的黄油,适合拍摄逆光发丝,记得有次在胡同里拍老人肖像,特意等到下午四点,西晒的光线透过瓦檐形成天然聚光灯,老人脸上的皱纹顿时有了油画质感。
构图需要打破常规思维
当所有人都蹲着拍樱花时,你有没有试过爬上梯子俯拍?常规的三分法固然稳妥,但偶然的失衡反而能制造张力,上周拍摄城市夜景时,我故意把地平线压到画面底部1/5处,留出大面积的暗紫色天空,突然驶入画面的出租车灯轨就成了点睛之笔,规则是用来判断什么时候该打破规则的。
色彩管理比后期调色更重要
很多新手抱着"后期都能调"的心态随意拍摄,结果发现灰蒙蒙的RAW格式像隔夜馒头般难以拯救,去年在茶卡盐湖,我提前两小时到现场观察:清晨的盐晶反射品蓝,正午转为钛白,傍晚则会染上粉橘,最终选择在云层流动的阴天拍摄,后期只需微调青色曲线,就得到层次分明的镜面效果,相机白平衡设置就像煮高汤,基础打好了才能谈调味。
瞬间捕捉需要预判与运气
拍儿童纪实最忌摆拍,但纯粹守株待兔又会错过关键帧,我的经验是找到"必然动作"——比如孩子吹泡泡时必定会追着泡泡跑,吃冰淇淋肯定会舔嘴角,上周幼儿园拍摄中,我提前对焦滑梯底部,果然捕捉到小女孩红裙子飞扬的瞬间,这就像钓鱼,既要熟悉鱼群习性,也要接受可能空军的现实。
器材选择要服从创作意图
见过有人用万元镜头拍出手机质感的照片吗?问题出在把工具当目的,拍野生鸟类当然需要长焦,但街头摄影往往24mm定焦更灵活,上个月在古镇创作,我特意换上35mm镜头,这个"人眼视角"迫使自己走近卖麻花的老人,最终拍到他皱纹里嵌着面粉的特写,没有所谓完美设备,只有最适合当下故事的武器。


 Snow雪花飘
 Snow雪花飘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