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洲芦苇节选妃节日摄影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芦苇丛中的光线需要巧妙捕捉
拍摄斯威士兰芦苇节时,晨雾与阳光的角力总让摄影师头疼,清晨低色温的蓝调与十点后强烈的顶光形成戏剧性反差,建议携带反光板对少女面部补光,我曾见过新手用闪光灯直打,结果人物像被焊在背景上——这时该用1/4橙色凝胶片,模仿日出时的暖调,当芦苇杆在逆光中变成金线时,立即切换到点测光模式对准舞者眉骨。
动态舞蹈的瞬间要预判构图
八千名少女手持芦苇列队行进时,广角镜头会吃掉所有细节,用70-200mm镜头在十五米外蹲守,当她们突然跺脚扬起红土时,连续对焦比完美构图更重要,去年有位同行执着于对称构图,结果错过酋长抛掷神圣葫芦的关键帧——这种仪式就像煮牛奶,沸腾前那几秒的平静才最危险,试试把相机设为高速连拍,同时左手拇指始终压在曝光锁定键上。
彩色串珠服饰需要曝光补偿
少女们脖颈上五层彩珠在正午阳光下会产生欺骗性测光,相机以为画面过曝而自动压暗,最终照片像褪色的蜡染布,解决方法是先对浅灰色手鼓测光,+1.3档曝光补偿后重新构图,这就像烤面包时突然开烤箱门,热量流失后需要延长烘烤时间,特别注意钴蓝色珠串,它在RAW格式中容易溢出,后期时要把蓝色通道的高光压回85%以下。
仪式特写镜头要控制景深
选妃环节中,国王用鸵鸟羽毛轻触少女额头时,f/2.8的大光圈反而误事,当后排芦苇和前排珠宝同时虚化,文化现场感就消失了,我的笨办法是:退后三步用f/5.6,让背景芦苇刚好呈现水墨画的笔触感,遇到过用自动ISO的摄影师,机器在树荫下突然飙到6400,画面颗粒比仪式上撒的玉米粉还粗——这时候宁愿牺牲快门速度,也要把感光度锚定在400。
人群疏密关系要引导视线
最后一天狂欢时,三万人的踩踏风险与摄影机遇并存,站在祭祀台左侧的枯树上能获得上帝视角,但要注意穿红色披风的长老们就像指针,他们的行进路线就是天然引导线,有次我拍到的画面全是后脑勺,后来发现只要等待少女们集体右转45度鞠躬,瞬间就会出现钻石形的空隙,这比用PS擦除人群简单多了,毕竟真实的汗水蒸汽,后期永远做不出那种氤氲的效果。


 MoonbeamGrace
 MoonbeamGrac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