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决定了画面的情绪基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一场景早晨拍出来温暖柔和,中午却显得生硬?关键在于光线角度和强度,清晨的斜射光会拉长影子,给景物蒙上金色滤镜;正午顶光则在人脸留下难看的鼻影,尝试在下午四点拍摄人像,此时光线约45度角,能自然勾勒面部轮廓,遇到阴天也别急着收相机,漫射光反而适合表现细腻质感——比如拍摄毛衣纹理或花瓣的脉络,强光下这些细节反而会过曝丢失。
构图是视觉的语法规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感觉照片"差点意思"?可能是构图出了问题,三分法并非万能钥匙,但把地平线压在画面下1/3处确实能让天空更有表现力,拍摄奔跑的宠物时,记得在运动方向留出空间,否则会有"撞墙"的窒息感,遇到对称建筑别死板居中,试着偏移5度角,用楼梯扶手形成引导线,观众的视线自然会被带到画面深处,规则是用来打破的,但先要熟练掌握规则。
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雕刻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瀑布总像凝固的果冻?把快门调到1/15秒试试,水流立刻变成丝绸,想定格飞鸟展翅的瞬间,1/2000秒才能冻住翅膀边缘的羽毛,夜间手持拍摄常糊片?有个笨办法但有效:把快门速度倒数设置成焦距数值(如50mm镜头用1/50秒),再开启防抖功能,运动场景最考验预判,拍摄篮球扣篮时,半按快门追踪球员起跳轨迹,在最高点前0.3秒全按下去——因为快门总有延迟。
后期是底片的暗房延续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说"raw格式留余地"?就像做菜留高汤,后期能挽救过曝的天空或死黑的阴影,但别陷入过度修图陷阱,皮肤磨皮到像塑料娃娃就本末倒置了,局部调整比全局重要,用渐变滤镜压暗天空时,记得用笔刷擦出山峦边缘的过渡,调色不是套滤镜,清晨的蓝调时刻照片,把白色滑块往品红方向推2格,冷调会更通透,最好的后期是让观众察觉不到后期。


 ForestBreezeJoy
 ForestBreezeJoy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