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摄影器材

摄影记者自由诗,镜头之外的诗行,摄影记者的自由诗

镜头是记者的另一支笔按下快门的瞬间,决定性瞬间就被定格,许多新手总纠结设备,但街头摄影师用手机也能拍出《枪杀越共》的震撼,试着把相机当成速写本:地铁里乘客睫毛上…

镜头是记者的另一支笔

镜头是记者的另一支笔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按下快门的瞬间,决定性瞬间就被定格,许多新手总纠结设备,但街头摄影师用手机也能拍出《枪杀越共》的震撼,试着把相机当成速写本:地铁里乘客睫毛上的雨滴,比摆拍的模特更鲜活,50mm镜头拍人文时,要像壁虎贴着墙壁行走——太近会惊动画面,太远则失去温度,上周我蹲守菜市场三小时,终于等到鱼贩抹汗时皱纹里的反光,那比任何影棚灯光都真实。

快门速度在说谎

快门速度在说谎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1/8000秒能凝固蜂鸟翅膀,但暴雨中用1/125秒反而更显动感,这个悖论就像煮溏心蛋:大火快煮会爆裂,小火慢煨才能看到蛋清流动的美,拍自行车赛时,我故意让车轮模糊而人脸清晰,观众立刻能闻到轮胎焦味,下次遇到运动场景,不妨试试"摇拍"——像用汤勺追着锅里翻滚的饺子,让背景拉出丝绸般的轨迹。

构图是视觉的语法

构图是视觉的语法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三分法则是小学课本,而真正的好照片会自己说话,战地记者卡帕说:"如果你拍得不够好,是因为靠得不够近。"但阿富汗少女那张经典肖像,恰恰用负空间营造出压迫感,我在贫民窟拍儿童踢球时,故意把破墙放在画面右上角,裂痕正好指向孩子腾空的左脚,有时候破坏规则就像炒菜颠勺——看似危险的倾斜,反而让滋味翻涌出来。

暗房是谎言的矫正器

暗房是谎言的矫正器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数码时代仍需要胶片式的克制,见过太多人用HDR把夜景调得像科幻片,却失去了巷口路灯真实的昏黄,就像熬高汤时撇去浮沫,我在后期时总会关掉一半滤镜:保留非洲妇女手背裂纹里的泥土,比磨皮更有力量,去年报道山火时,原片里灰烬是死灰的,适当加深黑色阶后,飘舞的余烬突然有了灼烧皮肤的触感。

等待比技术更锋利

等待比技术更锋利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布列松等待的是"决定性瞬间",而纪实摄影师可能要在粪坑边守候三天,拍黄河凌汛时,我在零下二十度的堤岸来回踱步,直到冰层裂开的咔嚓声与晨祷钟声重叠,这种等待像老农观察云彩,既不能早一秒掀开蒸笼,也不能晚一秒收割稻穗,当晨光突然刺破乌云照亮浮冰,所有参数设置都成了废话——那时你才会懂,最好的相机是熬红的眼睛。

本文源于网友整理,不代表爱摄像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若作品存在侵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。

为您推荐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