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圈快门iso的关系口诀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光圈控制进光量与景深
拧大光圈就像开大水管阀门,f/1.8时哗啦啦的光涌进来,背景虚得像融化的奶油;缩到f/16后,光线变成细流,前后景物都绷紧了脸争着清晰,拍人像时总贪恋f/2.8的柔美散景,可遇到集体照就得咬牙收到f/8,否则后排同事的脸会虚成马赛克,有次在黄昏拍奔跑的狗,明明开了最大光圈却还是欠曝——这时候就该想想,是不是该动动另外两个参数了?
快门决定瞬间凝固或流动
1/4000秒能冻住蜂鸟振翅的残影,而1/15秒会让散步的老太太拖出幽灵般的重影,雨天在窗边实验,发现1/125秒能定格雨丝,但调到1/30秒后,玻璃上的水痕突然变成流淌的银河,不过别被慢门诱惑,手持拍摄时低于安全快门(比如50mm镜头用1/50秒以下),再稳的手也会出卖你,上次拍孩子吹蜡烛,用自动模式拍糊了才发现快门竟偷偷降到1/30秒,这就是过度依赖自动的教训。
ISO负责感光与噪点博弈
ISO像熬夜赶工的修图师,光线充足时100度老老实实工作,画质细腻得能数清睫毛;一旦光弱就暴躁地飙到6400,画面开始撒胡椒面似的噪点,阴天拍古建筑时,发现ISO800还能保持墙面纹理,但升到3200后,砖缝里就爬满彩色噪点,不过现在相机进步了,有些机型ISO12800仍可用,就像换了台更抗造的修图师,提ISO是最后手段,先试试开光圈或降快门才是正道。
三角关系的动态平衡
这三个参数像跷跷板上的三个孩子,动一个就会打破平衡,拍夜市时想要背景光斑(大光圈),又得保证路人清晰(较快快门),最后ISO被迫升到2000——这就是典型的妥协方案,有次拍瀑布,固执地用f/16追求全景深,结果快门慢到1秒,水流是绵软了,可风吹的树叶全糊了,后来改成f/8配合ND滤镜才解决,记住口诀:"光圈管虚实,快门定动静,ISO救急用,三者要联动",现场多试几组参数比死记理论有用得多。
实战中的意外与应变
背熟理论的新手常栽在实拍中,比如晴天正午用f/1.4拍人像,发现快门顶到1/8000秒仍过曝——这时该掏块ND滤镜,而非死磕调参数,还有次在酒吧拍现场,ISO6400下噪点爆炸,突然想到把彩色照片转黑白,噪点反而成了胶片颗粒感,这些经验书上不会写,就像炒菜时发现没料酒,用啤酒代替也能出奇效,多拍多翻车,比抄一百遍参数表更有用。


 SunshineSoul
 SunshineSoul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