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方向决定人物立体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肖像照像贴在背景上的纸片?问题常出在单一顺光拍摄,正午阳光直射模特面部时,五官会失去阴影层次,就像用签字笔描边般生硬,尝试让模特侧转45度,用前侧光拍摄——这如同在石膏像旁打灯,鼻梁投下的斜影能让平面突然"鼓"起来,遇到阴天也别慌,反光板银色面补光时保持半米距离,太近会产生刺眼的高光斑点。
焦段选择重塑人物比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用手机广角拍特写总像在拍哈哈镜?28mm镜头在30厘米距离拍摄,鼻子会被拉扯得不成比例,就像透过鱼缸看人脸,退到两米外用85mm中长焦,透视变形立刻消失,发际线与下巴的天然比例得以保留,但别迷信"人像黄金焦段",拍摄环境人像时,35mm镜头能收纳更多场景,此时人物与背景的关系才是重点。
服装纹理改变画面重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样的姿势,穿粗针织毛衣比穿真丝衬衫显胖?面料纹理在镜头前会放大视觉体积感,粗线毛衣的编织纹路像等高线般强调身体轮廓,拍摄清瘦模特时,可以故意选用粗花呢外套增加分量感;反之拍摄圆脸特写,选择平滑的缎面材质能避免加重膨胀感,竖条纹未必显瘦——当条纹间距小于5毫米时,摩尔纹效应反而会产生扭曲的波浪纹。
动态瞬间打破僵硬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如何让摆拍看起来像抓拍?让模特做连贯动作而非定格姿势,要求她整理头发时连拍三张,第二张往往是手指刚拂过发丝的生动瞬间,这比刻意摆出的"托腮思考"自然十倍,拍摄跳跃动作时,快门速度1/500秒能凝固雨滴,但1/125秒保留的运动模糊反而让画面充满动能,就像炒菜讲究锅气,些许动态模糊才是生活的烟火气。
背景虚实服务情绪传递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虚化到底要多大光圈才够?这取决于你想讲什么故事,f/1.4拍摄咖啡杯旁的人像,杯口融化在光斑里的确梦幻,但若想表现作家在书店选书,f/4的光圈既能看清书架标题又不至杂乱,就像选择谈话距离,亲密耳语和公开演讲需要的空间层次完全不同,下次不妨先自问:这个场景里,背景是参与者还是干扰者?


 墨香浸润心灵
 墨香浸润心灵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