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摄像记录时间的切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按下快门的瞬间,实际上是在对抗时间的流逝,2016年在冰岛拍摄极光时,我架着三脚架在零下15℃的寒风中等待了四小时,当那道绿光突然撕裂夜空,才发现相机参数还停留在傍晚的设定,这个教训让我明白:所谓记录,不仅是机械地保存画面,更是要把那一刻的空气温度、等待的焦灼感都"腌制"进照片里,就像老厨师会说"火候到了自然香",好的记录需要提前预判时间的发酵过程。
构图框出世界的秩序
去年给咖啡馆拍菜单时,店主坚持要把所有餐盘摆成完美的几何阵列,但当我故意让一块布朗尼斜出画面,突然整个画面就活了——就像钢琴协奏曲里恰到好处的休止符,这让我想起教孩子搭积木:横平竖直的塔楼永远不如故意歪斜的那块积木有趣,摄影的构图法则不是铁律,而是像炒菜时的盐,放多少取决于你想让观众尝到什么情绪。
光影雕刻现实的质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陶瓷工艺品时总遇到反光难题,有次索性把台灯罩上装洋葱的网兜,结果那些菱形的光斑让青瓷釉面像活了似的,这就像煮白粥时滴的那滴香油,看似微不足道,却能改变整锅粥的质地,现在我的器材包里常备纱巾、硫酸纸甚至漏勺,毕竟控制光线不是对抗自然,而是像和阳光玩一场恰到好处的捉迷藏。
视角决定故事的版本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给养老院拍照时,蹲下来与轮椅同高的视角,拍出的照片让家属们红了眼眶,这就像给孩子讲故事,蹲下来和他们平视,看到的永远是另一个版本的世界,有次拍城市风光,无人机飞到120米反而失去了震撼感,最后在消防楼梯转角发现的构图才真正展现楼宇的压迫感,视角的选择,本质上是在替观众预设观看世界的海拔高度。
设备延伸创作的边界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朋友用手机拍雨滴在玻璃上的折射,比我用微单拍的更有张力,这像极了写字——有人用万元钢笔写不出好文章,有人用圆珠笔就能写进人心,但去年拍野生动物时,600mm长焦确实帮我捕捉到了雪豹虹膜的反光,工具就像炒锅,铁锅炒青菜就是比不粘锅香,但关键还是掌勺的人能不能听见食材的"呼吸"。


 FireflyDance
 FireflyDance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