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决定了画面的情绪基调
为什么同一场景清晨拍出来温暖,正午却显得生硬?关键在于光线角度和色温,清晨的斜射光会给景物拉出细长影子,4500K左右的暖调让画面自带怀旧滤镜,去年在徽州拍马头墙时,我特意等到日出后半小时,阳光穿过晨雾形成的丁达尔效应,让青瓦白墙像蒙了层纱,而正午顶光适合表现现代建筑的几何切割,比如用F8小光圈拍玻璃幕墙时,硬光会让反光产生有趣的星芒效果。
构图需要制造视觉悬念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有人说"画面太满",但空旷未必就是好构图,去年在敦煌拍月牙泉时,我故意把驼队放在右下黄金分割点,留出左侧三分之二沙漠,看似失衡的布局,反而让人好奇驼队行进方向,这和写文章设伏笔同理——画面边缘切掉的半顶帐篷,比完整呈现更让人想探究帐篷里的故事,下次拍街景时,试试让主体靠近画框边缘,用不平衡引发联想。
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雕刻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用1/8000秒凝固飞鸟的瞬间,还是用30秒拍出流云轨迹?这取决于你想讲述的时间维度,在青岛拍浪花时,我发现1/500秒能冻住浪尖的水珠,但1/15秒拍摄会让海水变成丝绸质感,有次拍旋转木马,故意降到1/30秒,动态模糊的背景与清晰的中心人物形成强烈对比,高速快门是外科手术刀,慢速快门则是水墨画笔。
后期调色要尊重原始光影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网红滤镜套用在你的照片上总不协调?因为后期该强化而非篡改光线逻辑,在丽江拍纳西民居时,原片阴影偏冷,高光泛黄,直接套青橙滤镜会让门窗失去木质质感,我选择用曲线单独调整屋檐下的冷调阴影,保留瓦片上的暖色高光,就像化妆要基于骨相,后期也该顺着原始光影的"骨骼"来修饰。
器材选择如同量体裁衣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全画幅配大三元是万能方案吗?在狭窄的绍兴乌篷船上,我的24-70mm镜头根本转不开身,最后换成40mm定焦才拍到船娘摇橹的特写,同样拍美食,微距镜头能呈现食材纹理,但普通镜头配合F2.8光圈反而更突出整体氛围,就像穿西装去爬山会闹笑话,设备永远服务于具体拍摄需求。


 CloudWhisper
 CloudWhisper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