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要掌握基础曝光原理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同样的场景,别人拍得明亮通透,你的照片却灰暗模糊?问题往往出在曝光三要素的配合上,光圈就像水龙头开关,控制进光量的大小;快门如同阀门开启时间,决定光线进入的时长;ISO则是给传感器"打强心针",提高感光能力但会带来噪点,新手常犯的错误是过度依赖自动模式,遇到逆光就束手无策,试着在傍晚拍摄街景时,先用f/8光圈配合1/125秒快门,再根据屏幕反馈调整ISO,这种手动探索比死记参数更有效。
构图需要打破常规思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所有人都站在观景台拍标准"明信片构图"时,你有没有试过蹲下来用前景的野草做框架?三分法就像炒菜的盐,必不可少但绝非万能,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,往往在平衡与失衡之间走钢丝,拍摄儿童时,故意把主体放在边缘留出奔跑方向的空间;记录老巷子时,用倾斜的屋檐切割画面制造紧张感,规则是用来打破的,但得先知道规则长什么样。
光影是摄影的隐形画笔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正午的阳光为什么总把人的鼻子照成巫婆状?硬光与柔光的区别,就像直接喝烈酒和兑了冰块的威士忌,观察清晨窗户在旧墙上的投影,会发现光线能雕刻出肉眼忽略的纹理,雨天拍摄时,湿漉漉的地面突然变成天然反光板;阴云密布的天气反而适合表现金属的冷峻质感,下次拍人像,不妨试试"黄金时刻"前半小时,那时斜射的光线会给发丝镶上金边。
后期处理要把握分寸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照片调色后像隔夜剩菜般油腻?过度锐化会让建筑边缘泛起蓝光,高饱和度则可能把夕阳变成番茄酱,RAW格式就像生鲜食材,给后期留足空间,但白平衡校准比美颜滤镜重要十倍,修图时不妨学中医把脉:先看直方图是否气血两虚,再局部调整如同对症下药,最好的后期是让人看不出后期,就像好化妆师追求"天生丽质"的错觉。
观察力比设备更重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拿着顶级相机却拍不出好照片,就像抱着名贵钓竿抱怨没鱼上钩,训练观察力可以从每天找五个有趣的光影组合开始:咖啡杯沿的蒸汽曲线、公交车窗上的雨滴路径,菜市场里堆积的蔬菜色彩,比刻意摆拍的静物更鲜活,试着用手机拍一组"倒影系列",你会发现同样的场景,蹲下和站着拍摄完全是两个世界,摄影眼不是镜头给的,是脑子练出来的。


 Joy欢乐颂
 Joy欢乐颂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