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光线决定了照片的情绪基调
为什么同样的场景,清晨和黄昏拍出的感觉截然不同?关键在于光线的角度和色温,正午的硬光会在人脸投下浓重阴影,适合表现粗粝感;而日出前半小时的漫射光则像给景物蒙上纱巾,特别适合拍摄柔和的肖像,试着在阴天拍摄一组静物,你会发现金属器皿的反光变得含蓄,这种光线条件相当于给画面自动添加了柔光箱。
构图需要打破常规思维
当所有人都在用三分法拍摄荷花时,你有没有试过将花茎置于画面正中央?这种违反教科书的方式反而能营造出强烈的仪式感,建筑摄影中刻意将地平线倾斜15度,比四平八稳的构图更能表现都市的眩晕感,规则是用来打破的——就像炒菜时突然加勺糖,往往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味觉层次。
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雕刻刀
拍摄流水时,1/500秒能凝固飞溅的水珠,而30秒长曝光则把瀑布变成丝绸,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街头摄影:用慢门追拍自行车,背景的虚化线条会像用毛笔在宣纸上扫出的飞白,但要注意,手持拍摄时快门速度不能低于焦距倒数,否则照片就会像没对焦的老花眼看到的景象。
后期处理要守住影像的魂魄
过度锐化的照片就像浓妆艳抹的脸,细节全在却失了灵气,高光压缩时保留5%的过曝区域,反而能让画面保持呼吸感,试着把阴影提亮到刚好能看见细节的程度,就像熬汤时撇去浮沫但保留油脂——这个度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把握,修图软件是暗房工具的延伸,不是变魔术的软件。
观察力比设备更重要
拿着顶级器材却拍不出好照片?问题可能出在视而不见的习惯上,下次路过菜市场时,注意看鱼贩刮鳞时飞溅的水光,那比刻意摆拍的商业大片更有生命力,手机镜头拍到的晚霞,有时比全画幅相机拍的更动人,因为拍摄者当时真正被美景击中了,摄影终究是心境的投射,就像同样的食材,在不同厨师手里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味道。


 Fun欢乐派
 Fun欢乐派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