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观察花朵的形态特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摄前先绕着花转三圈——这不是仪式感,而是发现最佳角度的笨办法,多数人习惯俯拍,但蹲下来平视时,虞美人的花瓣会变成透光的丝绸,玫瑰的茎秆则像老人手背凸起的血管,试着用拇指和食指圈成取景框,突然发现洋牡丹层层叠叠的褶皱里藏着明暗交界的"峡谷",这就是要用微距镜头对准的战场。
光线怎样雕刻花朵的质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正午阳光像粗鲁的粉刷匠,把花瓣拍成平面广告,某次暴雨前,我抢拍沾着水珠的月季,云层散射的光线突然让淡黄色花瓣显出毛绒绒的触感,后来才明白,这种类似磨砂玻璃的质感,需要把柔光箱放在10点钟方向,让光线斜着划过花瓣表面的绒毛,逆光拍摄时,薄如蝉翼的虞美人花瓣会泄露光线,但花蕊必须用反光板补光,否则就像停电的灯笼只剩个轮廓。
为什么背景能决定花朵的生死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深色绒布能衬得白百合圣洁?小心它偷走所有注意力,有次拍蓝绣球,误把对焦落在后面晾衣架的影子上,结果花朵成了模糊的陪衬,现在我会随身带喷壶,在旧木板上喷水制造斑驳反光,这种背景既不会抢戏,又能用不规则光斑模拟林间晨雾,杂乱的背景像菜市场的吆喝声,干净背景则是让花朵独白的空剧场。
微距镜头究竟揭发了什么秘密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镜头怼到花粉的距离,花朵就变成了外星生物,去年拍山茶花,发现花心密布的黄色颗粒像微型菠萝,雄蕊上的黏液居然反射出彩虹色,但微距会暴露花瓣边缘的焦枯,就像放大镜照出美人眼角的细纹,这时需要用小风扇制造0.5级微风,让花瓣呈现自然的颤动,否则照片会像生物课标本般死板,毕竟我们想拍的是活着的花朵,不是植物图谱的插图。
后期调整是否在背叛真实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人说调色像给花朵化妆,但相机本来就会说谎——它永远拍不出人眼看到的层次,有张紫阳花的原片灰得像蒙了纱,适当增加紫色饱和度后,反而更接近雨后那种湿润的艳丽,关键要像中医把脉般谨慎:提升阴影部细节时,要保留茎秆上的天然斑痕;锐化花瓣纹理时,避免让露珠变成塑料假钻,真正的作弊,是修掉被虫咬的缺口,那等于抹去了花朵的生命故事。


 灵眸闪烁光芒
 灵眸闪烁光芒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