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体突出是构图的第一要义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照片让人一眼就抓住重点,而有些却像杂货铺般凌乱?关键在于明确主体,比如拍摄街头卖糖葫芦的老人,若让摊位、行人、广告牌都挤进画面,反而削弱了故事感,此时不妨蹲低机位,用长焦镜头压缩背景,让老人布满皱纹的手和晶莹的糖衣成为绝对主角,画面中与主题无关的元素,再好看也是干扰项。
三分法打破呆板平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把地平线死死钉在画面正中,往往会让照片显得死气沉沉,尝试激活手机上的网格线,将重要元素放在横竖三分线的交点上,拍摄落日时,让地平线压在下三分线,留出三分之二天空给绚烂的云霞;拍人像时把眼睛放在左上交叉点,右侧留白反而能制造呼吸感,这种看似不平衡的布局,恰恰符合人类视觉的天然偏好。
引导线要会"藏"更要会"引"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铁轨、栏杆这些明显的线条谁都会用,但高手更擅长挖掘隐性引导,雨后积水倒映的建筑轮廓,咖啡馆里连续排列的吊灯,甚至是人物视线延伸的方向——这些看不见的"虚线"同样能牵引观者目光,曾见摄影师拍茶园,用采茶女弯腰时形成的弧形背脊线,悄悄把视线引向远处层叠的茶山,比直接用田垄线条更高明。
负空间是留白的艺术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新手常犯的毛病是把画面塞得太满,其实留白才是高级玩法,拍摄雪地里的红围巾,大面积的雪原反而强化了孤寂感;给飞鸟留足飞行空间,静态照片也能产生动势,就像中国画讲究"计白当黑",有时一片纯净的天空或水面,恰恰是最有力量的构图语言,下次拍摄时不妨数三秒,想想哪些区域其实可以大胆留空。
矛盾制造视觉张力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谁说构图一定要四平八稳?故意制造冲突反而能点燃画面,用广角镜头贴近前景的枯枝,让它以夸张比例刺向远方的新芽;让模特站在斑马线中央,用倾斜的透视线打破稳定感,就像摇滚乐需要不和谐音,构图中的矛盾元素——比如大与小、静与动、虚与实的碰撞,往往能产生令人过目难忘的化学反应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