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师需要掌握构图的基本法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杂乱无章,而有些却能瞬间抓住眼球?关键在于构图,三分法是最常用的技巧——想象画面被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均分,将主体放在交叉点上,拍摄人像时,把眼睛放在上横线处;拍风景时,让地平线对齐下横线,但规则也可以打破:对称构图适合建筑摄影,而故意倾斜的线条能制造动感,就像做饭时盐放多了可以加糖调和,构图也需要根据现场灵活调整。
光线决定了照片的质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中午的顶光会把人的眼窝拍成黑洞,而清晨的斜光却能勾勒出轮廓,观察光线的方向比调整相机参数更重要,逆光拍摄时,可以用反光板补亮面部;阴天散射光适合拍柔和的静物,有次拍婚礼,新人站在树荫下脸色发青,我让他们往阳光里挪了半步,画面立刻鲜活起来,这和炒菜时控制火候是一个道理——同样的食材,火大了会焦,火小了夹生。
快门速度是凝固时间的魔法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飞鸟要用1/1000秒以上快门,但拍溪流慢门才能雾化水流,问题来了:手持拍摄时快门到底多慢会糊?有个简单算法——快门分母要大于镜头焦距,比如用50mm镜头,安全快门就是1/50秒,但假如你的模特正在跳舞,即使用1/200秒也可能拍到模糊的手臂,这就像试图接住抛起的硬币,不仅要手快,还得预判落点,三脚架能解决稳定性,但会牺牲灵活性。
后期处理是二次创作过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人觉得修图是造假,但暗房时代就有遮挡曝光技巧,拉高阴影不是无中生有,而是还原人眼看到的层次,关键要像做菜放调料——尝过原味再加盐,有张欠曝的街拍,通过分离色调把阴影调成冷蓝色,高光保留暖黄色,瞬间有了电影感,但过度锐化会让照片像标本,就像味精放多的汤,记住原始格式(RAW)就像生食材,给后期留足了操作空间。
拍摄主题比设备更重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用手机拍出好作品的人,往往先发现了值得拍的东西,老城区剥落的墙皮、孩子玩泡泡时的虹彩,这些题材本身就在讲故事,见过有人扛着顶级设备拍毫无灵魂的糖水片,就像用珐琅锅煮方便面,设备只是工具,就像作家用什么笔都能写出好文章,关键问题是:你想表达什么?雨天窗上的水珠比摆拍的珠宝更打动人,因为里面有真实的生活痕迹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