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师要怎么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摄影师要掌握基础器材操作
很多人刚拿起相机就被密密麻麻的按钮吓退,其实这和学开车一样,先搞清楚油门刹车就能上路,比如光圈优先模式下,拍人像时故意调大光圈(如f/1.8),背景立刻像被泼了水的油画般晕开,但遇到集体照,新手常犯的错误是沿用大光圈,结果后排人脸全糊了——这时必须收缩到f/8以上,上周有个学员在故宫拍屋檐时,发现自动模式总把飞檐拍成剪影,我让他按住曝光补偿键加两档,琉璃瓦上的龙鳞顿时纤毫毕现。
摄影师要训练观察光的本能
中午拍人像总像在受刑?试试这个土法子:下次看见树荫,让模特站在光影交界处,你会惊觉那些漏过树叶的光斑,比影楼柔光箱更懂刻画立体感,有年冬天在哈尔滨,下午三点的斜阳把冰雕照得像玻璃糖,可换个角度就变成灰塑料,后来我总随身带张白卡纸,遇到逆光拍摄时往地上一垫,雪地的反光瞬间给模特补出通透的眼神光。
摄影师要建立视觉资料库
见过有人对着晚霞手忙脚乱调参数吗?其实好照片都是"抄"出来的,我书架上摆着三十多本画册,翻烂的那本《国家地理》第87页,教会我怎么用前景的芦苇平衡落日构图,去年在茶卡盐湖,有个穿红裙的姑娘站在画面三分之一处,我立刻想起亚当斯那张经典作品,蹲下用广角把她的倒影和云层拍成对称结构,现在手机里存着两百多张截屏,等地铁时就琢磨为什么这张广告片的色彩搭配让人挪不开眼。
摄影师要突破技术舒适区
用惯50mm定焦的人第一次接触超广角,常抱怨画面边缘总变形,去年带学员拍重庆洪崖洞,他们死活不敢用16mm镜头,直到我示范把手机贴地拍摄——那些扭曲的吊脚楼反而魔幻得像《千与千寻》,故意制造技术冲突往往有奇效:雨天给镜头套塑料袋拍慢门,对焦失灵时干脆改手动玩虚焦,这些"事故"比教科书更能培养应变能力,有个坚持用自动白平衡五年的朋友,被我逼着用K值拍晨雾,调出5200K时突然大喊:"原来冷调能让人物这么突出!"


 Cool酷影
 Cool酷影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