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作品名称怎么取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从画面主体提炼核心意象
当一张照片的主体足够鲜明时,直接用它命名是最稳妥的选择,比如拍摄一只立于枯枝的乌鸦,若画面充满寂寥感,取名《守望者》比《树枝上的鸟》更有张力,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抽象——若主体是街头卖糖葫芦的老人,硬要改成《时光贩子》反而显得刻意,建议先列出画面中的实体元素(人物、道具、自然物等),再筛选最具代表性的词汇进行组合。
利用拍摄时的技术参数制造反差
有时相机设置本身就能成为点睛之笔,用慢门拍摄的溪流命名为《丝绸陷阱》,既暗示了1/4秒的快门速度带来的柔化效果,又赋予水流危险的美感,同理,故意过曝的雪景叫《白噪音》,或对焦失误的虚化人像取名《记忆标本》,都能把技术缺陷转化为概念优势,不过这类命名需要搭配作品说明,否则容易让观众困惑。
借用生活场景中的矛盾感
观察照片里隐藏的冲突:黄昏时分的游乐场可以叫《狂欢后的胃痛》,将时间流逝与儿童欢乐形成对冲;雨天玻璃上的水珠倒映着霓虹灯,取名《城市的疱疹》则带出病态美感,这类命名需要跳出画面本身,思考"如果这张照片会说话,它想吐槽什么?"但要注意分寸,拍摄老人院时若取名《等死队列》就过于残忍,改成《暂停的时钟》会更妥当。
通过留白激发观众联想
而是用开放式命名引导思考,比如阴天拍摄的空荡长椅,取名《等云的人》比《公园长椅》多了叙事空间;废弃工厂里的一盏亮着的灯泡,叫《最后一个守夜人》能引发更多解读,测试这类名字是否合格的方法很简单:如果观众看到标题后下意识追问"然后呢?",说明成功制造了悬念,但要避免过度晦涩,如将沙漠照片命名为《永恒的眩晕》就难以建立有效关联。
从拍摄动机中逆向推导
回顾按下快门的瞬间冲动往往能发现好名字,为记录凌晨菜贩卸货拍摄的照片,取名《四点半的契约》比《批发市场纪实》更有温度;因反感景区涂鸦而拍的斑驳墙面,叫《到此一游的皮肤病》直接传递了拍摄立场,这时候需要区分"你看到的"和"你感受到的"——拍摄留守儿童时,若画面突出的是他手里的破旧玩具,取名《我的士兵》会比《贫困儿童》更具象动人。


 Snow雪花飘
 Snow雪花飘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