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机握持姿势决定画面稳定性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总有人抱怨照片拍虚了?问题往往出在握相机的手法上,右手紧握机身手柄时,左手要像托盘一样从下方托住镜头,两肘向内收紧抵住肋骨——这个动作好比端着一碗热汤走路,既要稳当又不能太僵硬,曾有个学员在拍摄溪流慢门时,因为单脚站立导致身体摇晃,结果30秒的曝光全成了重影,后来让他靠住树干形成三角支撑,画面立刻变得丝滑起来。
光圈大小控制着故事的讲述方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f/1.8和f/16的区别就像人眼的聚焦行为,拍咖啡馆里读书的人物特写时,大光圈让背景化作斑斓色块,仿佛读者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;而拍摄集体合影时若用大光圈,后排人的脸就会像隔了毛玻璃,有次在古镇拍摄,发现f/5.6既能保留飞檐的细节,又让背景的行人虚化成流动的光斑,这种"半梦半醒"的效果反而比完全清晰或彻底虚化更有叙事感。
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雕刻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1/1000秒和1/15秒拍到的瀑布完全是两个物种,高速快门凝固的水珠像被施了定身法,能看清每颗水珠的棱角;慢速快门则把水流揉成丝绸,记得教学生拍自行车比赛时,有人固执地用1/800秒拍全部画面,结果照片死气沉沉,后来让他尝试1/125秒追焦拍摄,车轮辐条拉出的弧线让静止的照片有了呼啸而过的风声。
白平衡错误会篡改记忆颜色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清晨拍雪景如果完全相信自动白平衡,你会得到一堆泛蓝的"忧郁雪",就像人眼在暖光灯下看白纸不会觉得它变黄,相机也需要人工校准,有年元宵节拍灯会,自动模式把红灯笼拍成了橘黄色,手动设置3000K色温后才还原出绸缎质感的中国红,现在我会让学生先对着餐巾纸自定义白平衡,这个动作好比给相机戴上有色眼镜前先校准镜片。
构图需要打破完美对称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把主体放在正中央的构图,就像永远用普通话朗读诗歌,教建筑摄影时,有个学员坚持让塔楼占据画面正中,结果照片像证件照般呆板,后来让他尝试把塔尖对准右上交叉点,左侧留出晨雾流动的空间,突然画面就呼吸起来了,这类似于我们看画时目光会自然游走,留白处其实是留给视觉喘气的走廊。


 FlowerFieldBliss
 FlowerFieldBliss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