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线如何塑造画面情绪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清晨的侧光能将粗糙的砖墙纹理拍出油画质感,而正午的顶光却容易让模特眼窝变成阴影黑洞,去年在徽州拍古建筑时,我特意等到下午四点,那时西晒的光线像融化的黄油,顺着马头墙的弧度流淌下来,有学员问为什么他的古镇照片总像证件照?问题常出在用了平铺直叙的顺光——就像用白炽灯照超市货架,所有细节都被平等地照亮,反而失去了立体感,试试让光线与主体形成30°-60°夹角,你会发现瓦当上的青苔突然有了呼吸。
色彩对比怎样制造视觉焦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某次在渔村拍晾晒的渔网,起初画面灰蒙蒙像隔夜馒头,直到有位穿玫红色雨靴的妇人闯入取景框,整个画面突然活了——这种偶然撞色就像火锅里突然咬到的花椒粒,刻意为之的案例也有,比如拍故宫红墙时专门等穿宝蓝色羽绒服的游客经过,但要注意,高饱和对比用多了会像儿童积木玩具,去年某摄影赛获奖作品就因滥用互补色被评委比作"打翻的颜料盒"。
景深控制该遵循什么法则
见过太多把背景虚化成奶油却翻车的例子:有人用f/1.4拍茶花,结果三片花瓣在焦内,其余全糊成抹布,真正有效的虚化要像老中医把脉——知道哪里该"虚",哪里必须"实",拍街头人物时,我习惯让前景的自行车笼稍微虚化,但主角手中的烟卷必须清晰到能看见烟丝纹理,有个反常识的诀窍:拍美食时缩两档光圈反而更诱人,因为全开光圈拍的牛排,连油花都是糊的。
构图平衡为何需要破坏性元素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教科书说的三分法九宫格,用不好会拍出精致的死板,去年在坝上草原,我故意把孤独的牧马人放在画面正中央,但让他的套马杆斜穿整个画面——这根打破平衡的杆子,就像交响乐里突然出现的唢呐声,曾有个学员的荷花作品总差口气,直到他在前景加了半片残荷,整个画面立刻有了呼吸感,构图像煮粥,太规整时需要撒把碎葱花的"乱"。
拍摄视角如何改变叙事逻辑
蹲下来拍广场上的鸽子,它们会变成轰炸机编队;站上消防梯俯拍,晚高峰的人流就成了血管里的红细胞,最颠覆认知的是拍儿童:多数人俯拍导致孩子像被钉在地面的标本,有次我直接趴在地上拍,三岁孩子的眼睛突然有了银河的深度,下次遇到瓶颈时,不妨学猫咪钻角落——某次在菜市场,我钻进鱼摊塑料布底下仰拍,悬挂的草鱼在逆光中变成了青铜编钟。


 WindChimeMelody
 WindChimeMelody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