芦苇的形态需要光影来雕刻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逆光拍摄时,芦苇穗会透出毛茸茸的金边,这是自然光给的免费特效,但许多新手遇到的问题是:明明看到光很美,拍出来却像一团乱麻,试试把相机机位压低——当阳光以15°角穿透芦苇丛时,每根茎秆都会变成透光的琉璃柱,去年深秋在鄱阳湖,我蹲在泥滩上等了四十分钟,直到西晒的阳光把芦苇杆照得如同熔化的铜丝,这时用70-200mm镜头压缩空间,背景的湖面会变成闪烁的碎金箔。
风是芦苇最好的造型师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静止的芦苇像呆板的标尺,可三级风就能让它们跳探戈,关键要解决动态模糊的难题:快门速度1/500秒能凝固单株芦苇的舞姿,但想拍出群体摇曳的韵律感,得故意降到1/60秒,记得在太湖边那次,突然的阵风把整片芦苇推成波浪,我立刻切换到快门优先模式,让最前排的芦苇杆保持清晰,后面二十排则虚化成绿色绸缎,这种虚实对比,比后期加动感模糊自然十倍。
枯荣并置才有生命故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初春嫩苇与残冬枯茎同框的画面,像极了一家三代同堂的合影,难点在于色彩搭配:新生芦苇的鹅黄会淹没在枯叶的棕褐里,有个土办法——随身带块反光板,给近处的新芽补点暖光,去年三月在崇明岛,我找到一株从枯死老根里钻出的新苇,用折返镜头拍出了前景枯茎的蜂窝状肌理,后景嫩芽则因焦外散景变成朦胧的绿雾,死亡与新生就在一张照片里完成了对话。
水面是天然的构图帮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爱往沼泽地里钻?因为一洼浅水能解决三个难题:倒映能填补天空的空白,波纹可以打破芦苇丛的呆板线条,潮湿的泥土还能加深色彩饱和度,记得在微山湖拍摄时,我故意等到退潮后,那些被水浸过的芦苇杆会形成天然的引导线,蹲下来用广角镜头贴近水面拍摄,近处的水纹像被风吹皱的丝绸,远处倒立的芦苇则如同从镜子里长出来的,这种虚实相生的效果,后期软件根本模拟不出来。
让飞鸟成为点睛之笔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空荡荡的芦苇荡照片总像没写完的诗,等来一只白鹭就能画上惊叹号,但飞鸟入画有两个陷阱:要么太小成了芝麻点,太大又抢了芦苇的风头,我的经验是,当鸟群从芦苇梢头掠过时,用高速连拍抓取翅膀张到最大的瞬间,上个月在盐城湿地,我观察到苍鹭喜欢在黄昏捕食,提前把三脚架架在芦苇丛逆风处,等它们俯冲时,芦苇的晃动和飞鸟的轨迹会形成动态平衡,这种巧合比摆拍生动百倍。


 Rain雨之灵
 Rain雨之灵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