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专业烧不烧钱取决于器材选择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很多人一提到摄影就想到昂贵的单反和镜头,但烧钱程度其实像买车——五菱宏光能代步,法拉利才需要掏空钱包,手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证明,关键不在设备多贵,而在于能否用现有工具捕捉决定性瞬间,比如用千元机拍摄街头光影时,学会手动调整曝光补偿,效果可能比新手用旗舰机自动模式更强,若追求商业级画质,全画幅相机和定焦镜头的确需要投入,但二手市场总能淘到性价比之选。
后期处理可以很贵也可以免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人觉得必须订阅Adobe全家桶才算专业,这就像认为只有米其林厨师才会煎蛋,Lightroom移动版免费功能已能满足基础调色,Snapseed这类APP甚至能完成局部调整,某次拍摄古镇黄昏时,我用手机APP三分钟就调出了胶片质感,而同行朋友花半小时在PS里反复擦蒙版,商业修图对色准有严苛要求,显示器和校色仪的开销确实省不了,但普通爱好者完全能避开这些"奢侈税"。
耗材成本早已被时代改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老一辈摄影师常念叨胶片时代的烧钱往事,现在听起来像在说"我们当年写信可比微信费邮票",数码化让拍摄成本趋近于零,128G内存卡能存上千张RAW格式照片,相当于过去120胶卷的五十卷,不过别高兴太早,三脚架、滤镜这些配件就像炒锅和铲子——几十块的杂牌用两次就废,百思买RRS支架却能用十年,去年在瀑布拍摄慢门,某宝三十块的ND镜让整个画面泛红,而朋友借我的B+W滤镜则完美保留了细节。
学习成本才是隐形开支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报摄影班、买网课的花销看似可控,但时间投入才是真正的无底洞,就像健身卡不等于肌肉,拥有《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教材》也不等于会拍照,我曾为掌握闪光灯跳闪技术,连续三周下班后泡在工作室,电费和泡面钱都比教材贵,反观现在年轻人刷抖音学构图技巧,用地铁通勤时间分析布光案例,这种碎片化学习反而更经济,若要进军时尚摄影圈,跟着大师当助手的机票钱又是另一本账了。
创作方向决定投入天花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静物和追野生动物完全是两种消费量级,朋友用两百块的二手微距镜头拍昆虫,作品登上《国家地理》社区版;而另一个拍鸟的哥们,为了600mm定焦镜头不仅卖了游戏机,还戒了半年奶茶,有次在湿地公园,我亲眼见他因为云台承重不足,错过丹顶鹤求偶的珍贵画面,这就像钓鱼,野塘垂钓和深海钓金枪鱼的成本能一样吗?关键是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,别让装备焦虑绑架了创作快乐。


 沉醉清风怀抱
 沉醉清风怀抱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