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里的摄影师是做什么的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摄影师用光影构建画面情绪
按下快门前的每一秒,摄影师都在和光线较劲,比如拍摄黄昏戏时,自然光稍纵即逝,这时就得用反光板把最后那抹金色"钉"在演员脸上,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杜可风就常干这事——在《花样年华》里,他硬是用钨丝灯模拟出老香港路灯的昏黄,让张曼玉的影子在墙上拉得老长,这种刻意为之的光影游戏,可比现实中的黄昏持久多了。
摄影师用镜头代替观众的眼睛
为什么有些镜头让你不自觉地屏住呼吸?《1917》的长镜头设计就是个绝佳案例,摄影师罗杰·狄金斯把摄影机绑在改装过的稳定器上,跟着士兵穿越战壕时,镜头会突然卡在铁丝网前——这个被限制的视角,恰好像极了战场上普通人惊慌失措的视野,下次看战争片时注意看,但凡让你觉得"子弹就要擦过鼻尖"的镜头,八成是摄影师猫着腰在泥地里爬出来的。
摄影师用色彩讲故事
张艺谋早期电影里那些泼辣的红,可不是随便选的。《红高粱》里酿酒作坊的戏,摄影师顾长卫特意等到傍晚才拍,因为那时阳光斜射进染坊,能把高粱酒照得像血一样浓稠,这种色彩隐喻比台词直白多了——你看见满屏红色时,根本不需要字幕提示"这里很危险",现在很多网大滥用滤镜调色,活像把整部片子泡在酱油里,就是没搞懂色彩该为故事服务。
摄影师用构图藏秘密
希区柯克的《后窗》简直是构图教学片,摄影师罗伯特·伯克斯把对面公寓的窗户变成"连环画格子",每个窗口都在上演独立小剧场,最妙的是那个总在练舞的姑娘——她的剪影永远出现在主角取景框边缘,就像现实生活里那些我们偶然瞥见却永远不了解的陌生人,这种构图心机现在被短视频学去了,不过多数人只学到"把主体放中间",完全浪费了画框的叙事潜力。
摄影师用设备解决不可能
你以为《盗梦空间》的旋转走廊真是搭了个能转的布景?摄影师瓦利·菲斯特把整个拍摄过程变成了物理实验,他先让约瑟夫·高登-莱维特在真实走廊里表演,再把摄影机固定在巨型万向支架上逆向旋转,最后靠精确到毫米的移动轨道合成镜头,这比直接做特效费劲多了,但菲斯特坚持实拍——因为演员真实的失重反应,永远比CGI建模来得生动,下次抱怨设备限制创意时想想,或许缺的只是把三脚架倒过来用的胆量。


 灵眸闪烁光芒
 灵眸闪烁光芒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