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食摄影该对准哪些主角?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一盘刚出锅的红烧肉冒着热气,刀叉切开的熔岩蛋糕淌出巧克力浆——这些动态瞬间才是镜头该锁定的"高光角色",去年拍摄某家法餐厅的招牌舒芙蕾时,我特意让厨师在烤箱前完成最后撒糖粉的动作,升腾的蒸汽在逆光下形成金色光晕,比静态摆盘生动三倍,食物最诱人的时刻往往出现在烹饪过程或第一口被破坏的瞬间,就像恋爱时的心动往往藏在未说破的暧昧里。
为什么说构图是味觉的预告片?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曾见过新手把整只烤鸡塞满画面,活像生物课解剖图,好的构图应该像菜单描述——暗示味道层次,拍摄抹茶慕斯时,我用30度俯拍让青瓷碟的弧度切开画面,留出左侧空白摆放半片薄荷叶,这种"三分甜七分留白"的布局,比居中直给更能勾起食欲,就像吃火锅前瞥见邻桌翻滚的红油,残缺的画面反而刺激想象。
自然光和人造光谁更懂食物?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这个问题像甜咸豆腐脑之争般难分高下,拍摄早餐类食物时,我总在落地窗边架起反光板,晨光穿过橙汁杯的折射能拍出蜂蜜般的质感,但深夜居酒屋的关东煮,必须用LED灯模拟灯笼暖光才能还原那种深夜食堂的治愈感,关键不在于光源种类,而像老厨师调汤底——清楚什么时候该猛火逼香,什么时候要文火慢煨。
美食摄影算不算正经艺术?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当有人质疑"拍个蛋糕也配叫艺术"时,我会想起拍摄发酵面包的经历,等待面团裂口绽放的纹路,比多数抽象画更有生命力,去年某组拍摄霉豆腐的显微照片,菌丝在蓝调光线下呈现出的星空质感,后来被本地美术馆收录,食物承载着人类最原始的情感联结,记录这种联结的过程,本质上和画布上的创作没有不同。
后期处理要不要守住底线?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用PS给牛排刷"油光"的同行,效果堪比网红滤镜里的假脸,我的原则是:可以强化真实,不能伪造存在,调色时只拉曲线不换底色,就像给素颜模特画眉——加深本来的轮廓,有次拍摄冰淇淋,坚持用干冰替代后期加雾气,融化的奶油痕迹反而成为客户最满意的细节,毕竟没人会对着修图过度的食物照片说:"这看起来真好吃。"


 时光留下痕迹
 时光留下痕迹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