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摄影器材

旅游拍照的坏处,过度拍照如何毁了你的旅行体验?

过度拍照会干扰旅行体验当镜头成为旅行的主导,眼睛反而成了取景器的附属品,在京都清水寺见过这样的场景:游客们挤在最佳拍摄点,手机屏幕连成一片"数字围墙",却没人抬…

过度拍照会干扰旅行体验

过度拍照会干扰旅行体验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当镜头成为旅行的主导,眼睛反而成了取景器的附属品,在京都清水寺见过这样的场景:游客们挤在最佳拍摄点,手机屏幕连成一片"数字围墙",却没人抬头看屋檐下摇曳的铜铃,摄影本应记录感动,但若全程纠结构图参数,就像带着渔网去品茶——注意力全在打捞茶叶,反而错过茶汤的温度,试着把相机收进背包半小时,用视网膜直接"曝光"眼前的风物。

摆拍可能制造虚假记忆

摆拍可能制造虚假记忆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巴厘岛悬崖边总有人反复调整裙摆角度,这种精心设计的画面如同罐头里的合成水果,去年在青海湖,目睹一家三口轮流在经幡前摆相同姿势拍了二十分钟,孩子最后揉着发僵的脸问:"我们到底是来玩还是来当模特?"过度摆拍会覆盖真实体验,就像用滤镜水印盖住老照片的折痕,抓拍偶尔的踉跄或大笑,往往比标准游客照更有生命力。

设备负担成为旅行枷锁

设备负担成为旅行枷锁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见过扛着三脚架爬华山的摄影师,汗湿的背包带在肩上勒出红痕,这让人想起寓言里背着金砖游泳的商人——当70-200mm镜头、无人机、稳定器塞满行囊,旅行就变成了器材运输任务,在威尼斯小巷迷路时,轻装者能灵活钻进偶然发现的玻璃作坊,而负重者只能守着设备在广场长椅计算电池续航,有时手机镜头配合观察力,比全套装备更能捕捉转瞬即逝的晨雾。

照片囤积导致记忆贬值

照片囤积导致记忆贬值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现代人像松鼠囤积松果般存储照片,清迈夜市里常见游客连续按快门却从不检查画面,问过一位拍完三百张日落的朋友具体记得什么,他划着屏幕嘟囔:"好像...云层有点紫?"这就像用复印机批量复制手稿,最终连自己都分不清原稿在哪,建议学学胶片时代的克制:三十六张的限额会迫使你用心选择,正如老茶客懂得小壶慢品比牛饮解渴更有滋味。

社交分享扭曲拍摄动机

社交分享扭曲拍摄动机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冰岛黑沙滩上,总有人为发朋友圈反复拍摄"孤独感"照片,实际周围站着二十个等待同款机位的游客,这种表演式拍摄如同把自家客厅装修成网红咖啡馆,有位导游说破现象:"你们花五千机票过来,就为拍张证明'我来过'的九宫格?"当点赞数成为衡量标准,连晨曦中的热气球都变成了社交货币,不妨试试拍些不符合审美趋势的画面,比如褪色油漆的路牌,那才是属于你的视觉指纹。

本文源于网友整理,不代表爱摄像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若作品存在侵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。

为您推荐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