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机是摄影的核心工具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有人用手机拍不出单反的效果?关键在于感光元件和镜头组,全画幅相机像一口大锅,能接住更多"光线雨水",而手机传感器就像个小茶杯,记得去年拍夜景时,朋友的微单调到ISO 3200画面依然干净,我的入门机开到1600就满是噪点——这就是硬件差距,不过现在有些高端手机通过计算摄影,也能模拟出浅景深效果,就像用滤网硬把茶水滤成咖啡,终究比不过真正的意式浓缩。
镜头决定视觉语言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50mm标准镜头拍人像为什么特别舒服?它最接近人眼视角,就像用母语交谈般自然,有次我用24mm广角拍会议合影,边缘人物全成了"外星人",后来换85mm定焦退后三米重拍,画面立刻规整了,长焦镜头则是偷窥现实的望远镜,300mm拍月亮时,连环形山的阴影都纤毫毕现,不过得用三脚架稳住,否则手抖得像帕金森患者拿筷子。
三脚架是时间的容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为什么风光摄影师总背着笨重的脚架?试过手持拍30秒车轨吗?画面会变成抽象派油画,我的第一个碳纤维脚架花掉半月工资,但拍瀑布慢门时,丝绸般的水流让我明白:有些画面需要等待,就像煲汤必须文火慢炖,不过拍街头纪实就别带脚架了,等你调好云台,那个抽烟老人的剪影早消失在巷尾。
滤镜如同视觉调味料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UV镜真是保护镜头的"手机膜"吗?资深摄影师反而嫌它影响画质,但偏振镜确实是魔法道具,能让阴天的树叶突然鲜亮起来——有次拍湖面反光,旋转滤镜时倒影就像被橡皮擦抹去般神奇,ND减光镜则是给相机的墨镜,正午拍流水要用ND1000,相当于给烈日套上八层黑丝袜,不过渐变灰滤镜现在基本被包围曝光取代了,就像有了计算器谁还用心算?
闪光灯要会"说好话"
为什么直闪拍的人像像证件照?光线跟说话一样,直接怼脸谁都皱眉,我学跳闪技巧后,把光打到天花板再漫反射下来,模特皮肤立刻有了奶油质感,就像把吼叫变成耳语,外拍时用离机闪更妙,侧逆光能给头发镶金边,但别学某次我把引闪器忘在宾馆,结果闪光灯成了昂贵的哑巴。


 Love爱之韵
 Love爱之韵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