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学过摄影可以做摄影师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天赋比学历更能决定拍摄上限
有人天生对光线敏感,拿起手机就能捕捉到黄昏的层次感,就像从未学过烹饪的家庭主妇,凭手感就能调出恰到好处的咸淡,笔者见过菜场卖鱼的大叔用老式卡片机拍雨巷,潮湿路面反射的霓虹在他镜头里像打翻的颜料罐——这种直觉式的构图能力,科班生可能对着取景框琢磨半小时也达不到,关键不在于是否知道"黄金分割"这个术语,而是能否本能地找到画面呼吸的节奏点。
相机说明书是最实用的教科书
当新手纠结要不要报摄影班时,不妨先翻烂随相机附赠的说明书,那本小册子藏着所有魔法:光圈数值如何影响背景虚化、快门速度与运动轨迹的关系,比多数网络教程讲得更直白,有位婚礼摄影师坦言,他入行前三个月就做两件事:把尼康D850说明书当睡前读物,每天在阳台拍500张不同参数的落叶,这种刻意练习比艺术院校的摄影史课程更能快速培养手感。
审美积累可以绕过技术短板
观察那些获奖的街头摄影作品,震撼力往往来自瞬间的戏剧性而非技术完美,就像用方言唱歌的民谣歌手,粗糙感反而成就了生命力,有位退休教师用千元手机拍摄的菜市系列在画廊展出,晃动模糊的镜头里,猪肉摊主剁骨的姿态带着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张力,她坦言从没研究过白平衡,但三十年美术课教学练就的视觉敏感,让她总能抓住人物最有故事的0.1秒。
商业摄影需要补足技术课
当拍摄涉及客户需求时,经验不足的短板就会暴露,就像会炒家常菜不代表能经营餐馆,拍出好照片和稳定接单是两回事,认识一位自学成才的宠物摄影师,初期总拍出充满灵性的作品,直到有次接拍名犬比赛,因不熟悉影棚灯位布置,把冠军贵宾犬拍成了灰老鼠,后来他恶补了三个月人造光课程才挽回口碑,这说明自由创作可以靠感觉,但职业化必须建立技术体系。
拍摄现场是最好的课堂
比起在教室听讲曝光三角,不如直接去音乐节后台实践,强光下歌手汗水的反光、激光穿过烟雾的丁达尔效应,这些教科书里的概念会在实战中突然变得具体,有位动物园饲养员转型的生态摄影师,他的秘密基地是爬行动物馆的玻璃反光区,通过三年观察蜥蜴鳞片对不同角度光的反应,现在他能用单灯模拟出雨林晨光的质感,这种知识是任何摄影系教授都无法口授的。


 微风轻拂发丝
 微风轻拂发丝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