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机握持姿势决定画面稳定性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有人抱怨拍出来的照片发虚,却忽略了最基础的握持方式,右手握紧手柄,左手托住镜头底部,手肘自然夹紧身体——这个动作像端着一碗热汤,既不能太僵硬导致颤抖,也不能太松散让汤汁洒出来,遇到需要低角度拍摄时,不妨单膝跪地,把相机搁在立起的膝盖上,这比悬空拍摄成功率高出三倍,试试看:现在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手机两侧拍摄,画面是不是比单手操作稳多了?
光圈大小控制着照片的呼吸感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总有人问为什么背景虚化效果时好时坏,秘密就在那个写着f/2.8或f/16的数字上,把光圈想象成水龙头,开得越大(数字越小),单位时间涌进来的光线越多,但清晰范围就越窄,拍人像时用f/2.8让背景融化成色块,拍集体照却要收缩到f/8以上——上次同学聚会前排清晰后排模糊的尴尬,就是因为这个数值没选对,下次拍美食特写时,不妨试试f/4和f/11的对比,汤汁的反光会告诉你哪个更诱人。
快门速度是凝固时间的魔法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摄奔跑的宠物总变成一团残影?1/500秒的快门才能冻住爪子的轨迹,但阴天时这样设置会让照片黑得像剪影,这就像用渔网捞鱼,网眼太密(高速快门)能抓住飞溅的水珠,却可能捞不到足够的鱼(进光量),雨天拍车窗外的霓虹,故意用1/15秒快门让灯光拉成丝带,这时候三脚架就是你的防抖神器,不妨做个实验:用不同快门拍风扇叶片,找到刚好能看清扇叶纹理的那个临界点。
构图法则要学也要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三分法确实能让地平线不割裂画面,但总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会显得刻板,上次拍广场上的铜像,故意把它顶在画面正中央,反而突出了庄重感,就像包饺子,褶子捏得太规整反而少了手工的烟火气,遇到对称的建筑,不妨打破"不要居中"的教条;拍摄延伸的走廊时,把灭点怼在角落反而比居中更震撼,引导线的作用是带着观众眼睛散步,不是押着他们走正步。
白平衡能改变照片的情绪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晨光里的雪景拍出来泛蓝?自动白平衡经常被大面积单色欺骗,手动设置5500K像给画面喂了退烧药,而调到7000K立刻有了炉火的暖意,这就像给清水加茶包,数值就是浓淡刻度,拍咖啡馆时试试用白炽灯模式,暖黄灯光会渗出蜂蜜般的质感,下次遇到夕阳光线,不妨试着手动白平衡对着灰色路面校准,你会发现晚霞突然变得浓郁起来。


 Snow雪花飘
 Snow雪花飘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