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学过摄影的人能拍出好照片吗?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这个问题就像问"不会做饭的人能炒出好吃的菜吗",相机和锅铲都是工具,关键看你怎么用,去年我遇到一位卖煎饼的大爷,他用老式诺基亚手机拍的街景照片,构图意外地充满烟火气——倾斜的电线杆分割画面,蒸腾的热气成了天然柔光罩,这证明拍摄本能比技术参数更重要,就像炒菜时"适量放盐"的经验远比精确到克的食谱管用。
手机摄影如何突破技术限制?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现在的智能手机就像装在口袋里的暗房,上周帮邻居阿姨修图时发现,她拍的阳台绿植虽然过曝,但把阴影拉亮后,花瓣脉络竟呈现出水墨画效果,与其纠结ISO数值,不如记住三个土办法:阴天当天然柔光箱,逆光时用身体挡光源,拍美食前擦镜头——这些比背说明书实用得多。
构图法则必须严格遵守吗?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次在儿童摄影展看到获奖作品:所有玩具都挤在画面左下角,右上角留出大片空白,作者是五岁孩子,她说"小熊想留地方给小鸟住",这打破了三分法,却比教科书案例更动人,就像包饺子时,妈妈教的"馅料宁少勿多"是防止破皮,但偶尔露馅的饺子反而更有手工温度。
后期处理算不算作弊?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暗房时代的大师们会调整曝光、裁剪画面,这和现在用软件调色温本质相同,朋友曾把雾霾天拍的灰蒙蒙建筑,通过提高对比度变成赛博朋克风格,这就像炖汤时发现太淡,加盐补救再正常不过,但要避免过度调味——把晚霞P成番茄汤色,就失去等待落日的那份期待了。
怎样培养发现美的眼睛?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菜场卖豆腐的张婶有个习惯:每天收摊前用手机拍不同角度的木格子,半年后她的"豆腐系列"被美术馆收藏,观察力训练可以很生活化:注意雨滴在玻璃上的路径,发现路灯在积水里的倒影变形,这些瞬间不需要对焦精度,就像尝得出咸淡的人,未必说得清味蕾工作原理。


 心湖泛起涟漪
 心湖泛起涟漪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