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礼摄影摄像都需要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摄影师和摄像师的工作本质不同
按下快门的瞬间和按下录制键的持续记录,本质是两种创作逻辑,摄影师像狙击手,在0.1秒内要完成构图、测光、预判新人动作,比如新娘父亲转身抹泪的瞬间,错过就是永远,而摄像师更像渔夫,需要持续二十秒以上的稳定跟拍才能记录完整流程,比如交接环节从父亲松手到新郎握住的全程,去年国庆跟拍时,新娘扔捧花的动作摄影师抓到了腾空最高点的画面,而摄像机则记录下伴娘们从跃跃欲试到有人失足踩到裙摆的全过程——这两种素材在后期剪辑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情绪价值。
双机位拍摄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
很多新人会问:"亲戚用手机拍全程不行吗?"这就像用水果刀切牛排,不是不能吃,但体验截然不同,去年在浦东某酒店,新郎迎亲时突然单膝跪地掏出祖传戒指,当时主摄影在拍新娘表情,如果没有副机位抓拍新郎颤抖的手指特写,这个细节就会永久缺失,更现实的矛盾是,当仪式上新娘从侧门入场时,主机拍全景,副机必须提前跑到T台尽头才能拍到父亲把新娘手交给新郎的正面——这种空间调度,手机拍摄永远做不到。
动态影像比静态照片更耗内存
参加过婚礼的人都知道,三秒的拥抱在视频里需要30MB内存,而连拍十张照片可能才占15MB,这就像煮汤和炒菜的区别:摄像要求连续不断的素材流,去年深秋在松江的户外婚礼,突然刮风导致摄像师的三脚架晃动,结果有二十秒视频全是歪的,但摄影师同期拍摄的逆光侧颜照反而因为飘动的头纱成了精品,所以新人要提前确认团队是否携带足够硬盘,特别是要拍4K的团队——我曾见过摄像师在敬酒环节突然喊停换硬盘的尴尬场面。
后期制作的隐性成本常被低估
新人容易忽略的是,摄影原片当天就能拷贝,但摄像素材要经历配乐、调色、转场等工序,就像做家具,买木板和找木匠是两回事,上个月处理过一场午宴素材,因为现场用了彩色射灯,人脸在视频里时而发蓝时而发紫,调色师花了三小时才修正,而摄影师用RAW格式拍的照片只需拉下白平衡滑块,更现实的问题是:当摄像师交给你200GB素材时,你真的有时间看完每个镜头吗?所以现在专业团队会提供15秒短视频快剪服务,这种即时满足的需求正在改变行业标准。
设备差异造成的效果鸿沟
用全画幅相机和手机拍同一场婚礼,效果差异就像钢笔字和铅笔字的区别,去年在思南公馆的暗场婚礼,摄影师用1.2大光圈镜头拍出了烛光在戒指上的星芒,而宾客手机拍的同一场景全是噪点,更关键的是,专业设备能应对突发状况——当暴雨突然袭来时,我们的摄像师立刻给机器套上防水罩继续拍摄,而举着手机的人群早就躲进室内,不过也要警惕过度依赖设备的新人,曾见过新郎坚持要用电影机拍,结果因为机器太重,跟拍时漏掉了新娘抛捧花的关键镜头。


 Sunny心晴
 Sunny心晴  微信扫一扫打赏
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