摄影组照是主题的连续表达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想象你正在用手机记录孩子的生日派对,单张照片可能拍到吹蜡烛的瞬间,但连续拍摄切蛋糕、拆礼物、抹奶油的画面,就能讲完整的故事,组照的核心在于用5-9张照片形成视觉叙事链条,就像电视剧的分集剧情,曾有学员交来10张不同角度的樱花特写,这只能算重复拍摄,后来改为:远景樱花林、枝头蜜蜂、落瓣的茶席、孩子接花瓣的手——组照立刻有了呼吸感。
组照需要刻意制造视觉节奏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拍美食组照时,新手常犯的错误是9张全是俯拍,试着这样安排:第一张全景餐桌(广角)、第二张厨师淋酱汁(中景)、第三张叉子卷起面条(特写)、第四张食客嘴角酱汁(大特写),这种景别切换就像音乐里的强弱拍,避免观众视觉疲劳,某次拍摄咖啡馆,我故意插入一张咖啡师磨豆时的手部阴影,打破常规构图后,整套片子反而有了记忆点。
技术参数必须为叙事服务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有人执着于每张都用f/1.4大光圈,结果组照里全是虚化背景,其实拍摄老街改造题材时,就该用f/8拍清楚拆迁标语,用f/2.8聚焦手写日记本,去年拍手工陶艺专题,我甚至故意让窑炉那张ISO调到1600保留噪点,因为粗糙质感恰好呼应陶土质地,参数是死板的,但参数制造的肌理能成为组照的暗线。
编辑比拍摄更重要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见过有人把三十张照片全塞进组照,就像把调料柜所有香料倒进一锅汤,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反向操作:先拍200张,然后删到只剩骨骼,有个雨天拍菜市场的案例,最终只留了6张:雨帘中的霓虹灯、积水倒映的鱼鳞、商贩擦脸的毛巾、称杆上的水珠、塑料袋飘起的瞬间、收摊后的空筐,每删除一张废片,组照的浓度就提高10%。
组照要预留呼吸空间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参观影展时你会发现,优秀的组照总会安插一两张"空白页"——可能是纯色背景,也可能是虚焦的光斑,这类似文章的分段,给观众消化情绪的时间,拍摄茶园专题时,我在采茶女工的劳作镜头间,插入了一张雾中若隐若现的远山,后来评委特别提到这张"留白"让整套作品有了喘息感,刻意的不完美,反而是组照的进阶语法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